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2017年上半年浙江粮食生产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8来源: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字号:[ ]

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围绕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稳水稻、扩旱粮,多种早稻、稳住晚稻,充分挖掘粮食扩面潜力,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春粮喜获丰收,早稻面积基本持平、预计产量有所回落。

一、春粮开局良好,面积、单产、总产迎来“三增”

在经历了2015年的“烂冬”后,2016年的暖冬给2017年春粮带来 “开门红”:面积、单产、总产迎来“三增”的良好开局。根据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17年全省春粮产量呈现大幅恢复性增长:总面积191.65千公顷(287.48万亩),同比增长7.6%;亩产262.1公斤,同比增长19.4%;总产75.36万吨(薯类按五折一计算),同比增长28.4%

1浙江春粮分品种产量表

 

2017年预计

比上年增、减(%

面积

(万亩)

亩产

(公斤)

总产

(万吨)

面积

亩产

总产

春粮

287.48

262.14

75.36

  7.6

19.4

28.4

1、小麦

139.59

 269.6

37.65

 21.5

22.0

48.2

2、大麦

 12.93

 255.2

 3.30

-11.7

 3.7

-8.4

3、蚕(豌)豆

 32.85

 187.1

 6.15

-22.7

34.6

 4.1

4、春季薯类

102.11

 277.0

28.28

  7.2

10.9

18.8

(一)春粮面积较上年大幅回升。

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7.6%,其中小麦、春季薯类、大麦和蚕(豌)豆面积呈现“二增二减”(详见表1)。

今年春粮面积比上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在去年春粮面积基数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由于2015年晚稻收割期遭遇连续阴雨,晚稻普遍晚收一个多月,大小麦等秋冬播错过播种期,或者因积水太多而无法播种,导致去年春粮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了9.0%。而2016年进入晚稻收割期以来,浙江天气状况较好,大部分地区都能正常收割晚稻,及时进行秋冬播,只有少数地区晚稻稍迟收了半个月左右。所以,今年与去年相比,全省春粮播种面积大幅回升,基本恢复到正常种植水平。

(二)春粮单产达到近几年来的高水平。

今年春粮的亩产262.14公斤,已经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四大主要品种的单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小麦、蚕(豌)豆和春季薯类的单产也都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详见表1)。

今年春粮单产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较好的气候条件。以小麦为例,今年小麦生育期全省平均气温明显偏高,雨量、雨日、日照时数接近常年,温高光足的气象条件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属于正常偏好年景:从播种期看,去年冬种天气晴朗,雨水少气温适宜,无“烂冬”现象发生,利于小麦播种,小麦出苗情况较好。今年开春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倒春寒”现象发生,小麦进入成熟期后阳光充足,极利于灌浆成熟。大部分农户防治及时,基本无病虫害发生。5月底6月初,小麦进入收割期,子粒饱满,千粒重较高,我省中北部多晴好天气,利于小麦收割晾晒。因此今年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前两年,平均亩产已达近几年最高水平,相较于2015年的烂冬对小麦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全省今年小麦的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回升。

(三)春粮种植结构继续调整。

从春粮的四个主要品种看,播种面积呈现“二增二减”:小麦、春季薯类面积分别增长21.5%7.2%,而大麦和蚕豌豆面积分别下降11.7%22.7%。因此从春粮面积构成看,小麦的比重上升较多,而大麦、蚕豌豆比重下降,春季薯类比重基本稳定(见图1)。

1:春粮种植结构变化情况(%

 

近几年来,浙江大麦播种面积连续出现下降,今年在去年同比下降49.2%的基础上,继续下降11.7%,使得大小麦种植结构比例从2014年的23:77下降到了今年的892。大麦种植连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浙江近年来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加快,生猪养殖量大幅减少。据浙江调查总队抽样监测调查,2015年和2016年,浙江生猪存栏数同比分别下降24.3%21.4%,生猪出栏数同比分别下降23.7%11.1%。因此大麦作为饲料的需求也持续减少,需要自找销售源,费时费力,而小麦有国家统一收购,销售渠道简单,农户纷纷转变种植结构,由种大麦改为种小麦、水稻等

薯类播种面积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薯类作为粮食的较少,更多是将其看作蔬菜,除自给自足之外,多余部分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今年马铃薯市场零售价格基本稳定在8/公斤左右,加上产量高,比较实惠,散户种植较多。

在今年春粮总体播种面积增长的情况下,蚕豌豆播种面积出现22.7%的降幅,据我们调研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种子价格上涨,山区空闲田增多。年青的农业人口往往选择外出打工的较多,农活主要由四、五十岁的农村劳动力承担。而现在农民收入也有较多途径,对蚕豌豆这种比较效益较低的旱地作物播种用来自食的较多。而且,据当地农民反映,蚕豌豆种子价格较去年翻了两倍多,雨水天气较多也不便管理,所以导致山区蚕豌豆播种面积下降较多。

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2017年,浙江粮食生产由于天帮忙,人也努力,喜获春粮的大丰收。但粮食生产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一)亩均效益较低影响种植意愿。

调研中了解到,今年虽然春粮喜获丰收,但农户仍感到种植粮食亩均效益较低,如何保持种粮的吸引力,仍然值得思考。

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据浙江调查总队调查,20176月份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上半年累计上涨2.4%,十大类农资商品和农业服务同比价格呈“九涨一跌”格局。台州调查队反映,农户开始春耕物资准备时,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户对市场存在观望态度,普遍采取用多少买多少的方式,囤货量较往年有所减少。

二是土地流转方式的限制。近几年来,浙江粮食生产有逐渐向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发展的趋势,但全省众多种粮大户承包耕地的主要方式仍以挨家挨户签订合同为主,通过整村流转较少,经营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承包租金存在不确定性,粮、经争地的现象更使得大户每年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去揽包。据东阳调查队反映,2016年底东阳市有59个村实现整村流转,流转面积21129亩,只占种粮大户承包耕地的28.1%。逐个流转、二次流转、粮经争地等现象,无疑也增加了种植成本。

三是人工成本水涨船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为妇女或者年龄较大的老人,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据衢州调查队反映,小工成本人均120/天,同比增长1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150/天。

四是最低收购价的影响。2017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百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3元、2元和5元。一直以来,最低收购价是种粮大户的收益保证,虽然浙江省考虑到作为缺粮省的特殊省情以及“非粮化”问题,做出不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的决定,但总体来看,其他品种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造成种粮收益两头受挤的局面,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还是会造成影响。

(二)农产品销售难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近几年,良种技术发展较快,种粮大户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甬优系列等超级稻种植比例逐年增加,早稻单产水平大幅提升。去年浙江早稻平均亩产426公斤,创历史新高,现在每亩400公斤的订单收购奖励数远远不能满足大户的需求。各地农产品产业链也较短,一般以直接收获或者简单加工的产品出售,具有各地特色的品牌或者农产品开发较少,大户订单外的粮食往往只能以低于收购价售出。而且,现在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主要以四、五十岁的农民为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有限,利用网络等新销售手段不足,销售渠道较少。随着年龄增加,扩大生产的意愿减弱,因身体等原因逐渐减少种植面积,山区耕地闲置尤其明显,使得种植意向有下降的趋势。

(三)土地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一是有些工业企业或者个体老板打着“反哺农业”的口号,到农村流转土地,申请到家庭农场指标,明是经营农业,实际是圈地,只利用其中一小部分土地开展农业经营,利用大部分土地开展第三产业或者干脆建设自己的小花园,没有多少农业产出,也不对外开放,占用了大量农业资源却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无利。二是农村年青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除了大户外,大部分都是妇女或者年龄偏大的老人,农村劳动力不足有扩大的趋势,使得一些投入产出比例不高的地块出现抛荒,尤其是山区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四)农业服务难题有待解决。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既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近几年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调研中发现,一些困难也阻碍了机械化的进一步推广。一是部分地方设施用地审批难,使得一些大户没办法购买烘干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出现农忙时机械不够用、雨天时收割的稻谷不能及时晾晒、订单以外的粮食无地存放等问题。二是部分大户所需机械或者新出现的机械不在补助品种内,大户自己购买资金不足。三是如何根据各地特殊情况,利用好闲置耕地,还需要农技部门加强培训和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纠错】 【我要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